- 信息介绍
-
芳岱:一个村庄的***年轮
芳岱 一个村的***
仅仅是这个村庄的名字,仿佛已然让人嗅出了它的味道——不错,芳岱的清香幽雅如它的名字一样醉人。
村外是绿影翩翩的阡陌,村里是古色斑驳的房子,村中***老的建筑,是不算巍峨却很肃穆的三教堂。它从历史深处走来,从容地踩在晋豫古道上,抱紧了驼铃回响的丝绸之路,静卧无语,仿佛还在凝视着历史深处由远而近的骡马……
构***类历史的成分,无非就是人和事。芳岱不算大,但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历史渊源、民居特色、文物古迹、古树名木、民俗风情、***斗争、传闻轶事、自然环境等等,可以说,小村庄折射大社会,小村庄演绎大变迁,小村庄寄托大***,一个村庄就是一部历史百科全书。
芳岱是历史变迁的缩影,***的每一个历史节点,都在村庄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里留下了细痕,虽经沧海桑田,王朝更迭,却始终忠实地保留着文化基因和密码。只有破译芳岱的历史符码,我们才能辨识出这方土地的前世今生,才能触摸到这个村庄的生命年轮,才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村庄开阔而辽远的历史走向……
芳岱地处太行山的南缘,晋豫两省牵手之地,一条弯弯曲曲的石道两旁,聚拢着大大小小的明清建筑,路面是由大小不等的天然石块铺成,它是古代壶关通往中原的唯/一***道。从井然有序的***,到精***砖雕、木雕和石雕,芳岱的古建筑处处显示着曾经的荣耀和财富,也透露出儒商望族的家学渊源。走进这些古老的建筑,便是走进了这个村庄的历史脉络,就像是翻开了一本本关于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大书,似乎抬头就能一窥黄土地上五百年的兴衰。
细痕 冰和炭的同炉
芳岱村扼晋豫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9年7月,长治沦陷,“***五专署”一部由杨献珍率领进驻芳岱,同行的还有《黄河日报》,抗大一分校也进驻附近,此时的芳岱可谓是风云际会、群英荟萃,杨献珍、何长工等老一辈***家以及文化、***界的***级人物赵树理、李庄等,共同在这里战斗、生活,这个沉寂了千年的小村庄,充满着热火朝天、生机蓬勃的***救国气氛。
“***五专署”在发展***武装力量,反***清霸,减租减息,实行合理负担,帮助群众发展生产,***群众生活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此外,“五专署”还成立了经济建设委’员会,并与“第三专署”联合成立了“上党银行”,发行了上党钞票,对于稳定根据地的***秩序,繁荣经济,粉碎敌人的分割、***,克服敌人给根据地造成的财政困难,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俗话说,自古以来正***如冰炭,但在争取民族***和***的***战争时期,芳岱村也***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的历史时刻。已故《***》的总编辑李庄也这样回忆:“***新五******长孙殿英的司令部曾驻壶关县树掌镇,五专署驻芳岱村,民革社上党分社驻河东村,这三村呈等边三角形,相距各二华里”。
当然,道不同不相为谋,国共两党在携手***的同时,私下里也是摩擦不断。1939年10月中旬,***从河南返回太行根据地时,曾在芳岱与驻扎在树掌村的***新五******长孙殿英谈判,并达成共识。
未来 一个村的迷茫
和大多数的***村庄一样,绿意昂然的芳岱、古色古香的芳岱、红光遍地的芳岱,现在也到了一个历史节点上。
自从繁荣文化大倡以来,文化之议呈波涛汹涌之势,然而,就在“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这些开场锣鼓之中,许多古村落正以惊人的速度毁坏,有的居民迁居新房,旧房无人理会,很快自然毁坏;甚***,有些古村落在旅游开发中被人为“掏空”了,成为没有原住民的“空心村”。
村里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古房子采光、防火、水电等都不方便,***重要的是,如果住在古房子里,儿子连媳妇也讨不上。老人的话很是沉重,一方面,古村落的衰落让人痛惜,另一方面,是老百姓出于生存的取舍,而生存法则,是***应该得到尊重的。
记者在采访中也看到过另外的景象——由于过度的旅游开发,停车场、餐饮设施、宾馆、道路交通建设等为旅客***方便的同时,却***了古村落原有的宁静和纯朴民风,而原住民的搬迁,则使村子丢了“灵***”。
谁都知道,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甚***人类学的内涵,是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保护古村落遗产,也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之根。但是,对古村落的拯救,大多是有想法没办法。
据冯骥才介绍,目前全国有230万个村庄,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还剩下两三千座,而在2005年还有约5000个,7年消失近一半。他表示,我国城市风格和个性已荡然无存,能否守住古村落这个“***的家底”,现在还是未知数。如果不抓紧采取措施,很多古村落可能人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就要失去它们了。
因为村庄的过去,我走进芳岱,却因为村庄的未来,我走不出去。芳岱,你的明天是什么样子?期盼和担心,往往就是一回事。
秦尧 一个人的战争
耐住***,做好考证,尊重历史,争取*一手资料,忠实记录芳岱的成长历程,把散落于民间的文化碎片缝补起来……这就是秦尧的战争。
秦尧,芳岱村人,在县城工作。其实,记者和秦尧只有一面之交,谈不上交情,但他对古村落的努力让人由衷地尊敬。从秦尧挖掘、整理的关于芳岱的文史资料中,不仅可以看到村庄的历史年轮和文化脉络,还能看到一种感动的力量,这是他一个人的战争,这场战争叫做“文化自救”。
“我想做些能留下来的东西,等我们这些老人走了,一代代年轻人还能找到、想到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祖祖辈辈。”秦尧说,“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从哪儿来,是多么可悲。”秦尧通过走访村民、查阅地方志、参考宗谱、搜索资料,记录下芳岱几百年的变迁和每个时期的重大事件。
目前,《村殇》用纪实的体例,叙述了芳岱村土改前后的故事,《老宅》则用活生生的人和事的再现,控诉了史/无/前/例的“***”,《***总被雨打风吹去》则为读者绘制了一幅芳岱村明清时期的繁华图景,此外还有《秦氏族谱序》及《芳岱村***历史旧址》、《芳岱阻击战》等史料价值颇高的文章。
在***近的几十年中,随着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古村落被快速发展的经济大潮裹挟荡涤,日益遭到严重的***,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下,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变得日益举步维艰。在这个如诗如画的芳岱,也许只有秦尧一个人可以告诉后代: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家又在哪里。何晨
黄河日报在芳岱
在闻名遐迩的太行山大峡谷的崇山峻岭南缘,有一个小村落,名曰芳岱。村庄不算大,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却保留了不少,这些建筑大多坐落在一条弯弯曲曲的石道两旁。该路不宽,刚能过去一辆小牛车,路面是由大小不等的天然石块铺成,已有数百年历史。可别小看这条路,据说是古代壶关、陵川等县通往河南唯/一的***道。可见这里当年曾是人来车往,热闹繁荣。
在靠近村头的古道边,有一处依山势而建的富家***,一进三院,且一院高过一院。各院的建筑都很讲究,前院石柱廊房,屋檐下有精***砖雕和木雕,可能当年此院开过商号;中院分为里外两院,全都是二层砖木结构的高楼;后院与二楼地面齐平,另有一院门可出入。所有院落都宽敞明快,给人一种舒适之感。当地村民称该院叫“东家院”。
就是这座古老的院落,在抗战时期,党的***机/关,临时驻扎在此半年之久。
1939年夏,日***大举进攻晋东南,山西省第五专员公署分两路从长治城撤出,一部分(包括创刊不久的上党版《黄河日报》)由专员戎伍胜带领向西转移到太岳山区的长子、沁水等地;另一部分由专署秘书主任杨献珍率领向东转移到太行山区壶关县的树掌、芳岱等村,并在这里设立了战时行政机/关——五专署路东办事处。路东办事处辖有壶关、陵川、平顺、长治、潞城、黎城等县。
为给路东人民群众、******/队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办事处又组建路东黄河日报社,由杨献珍主任直接领导。总编由王春担任,赵树理等任编辑。报社就设在这个东家院大宅门里。王春、赵树理等另住在村中一处财主的二进院里,赵树理住该院上院的东厢楼房。
与太岳的上党版《黄河日报》有所区别,芳岱出版的《黄河日报》在报头下方注有“太行版”三个小字。报纸为石印。
由于报纸刚创办,通讯员较少,***稿件不多,报纸通常只能出版两个八开版面,总编王春等负责一版,并时常兼写些社论;赵树理、何微、白浪、李庄等负责二版。
***版为综合版,设有副刊《山地》,顾名思义,此栏目是为生活在太行山里黄土地上的广大老百姓看的,“山地”二字由赵树理亲笔书写。在《山地》里,赵树理始终突出了大众化、通俗化的风格,经常采用各种体裁,写出了不少生动活泼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杨献珍在1983年第3期《新文学史料》***上,曾发表回忆文章《从太行文化人座谈会到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出版》,文中讲道:“《黄河日报》出版后送到晋东南各地,每期也留一些贴在各县城门洞。群众看见报社的同志来贴,尤其有副刊《山地》的那一期,都蜂拥而上,挤在一起看得津津有味。”
十多年前,笔者有幸收集到一份1939年11月6日在芳岱村出版的《黄河日报》第42期,报头用行草体书写(原上党版报头采用隶书体),厚***纸石印。
头版头条是关于国际形势评论的社论《欧战新阶段中和平与侵略力量的销长》,其余有本地***《长治县桥头村长李华甫鲸吞村款两千余元,民众***惩办获得***结果》,有《动员战士·合理负担·晋城各区展开竞赛热潮》等内容。二版为国际国内***。国际有《意内阁改组亲德阁员均已解职》,有《苏联对美中立法之批评》等。国内***总标题为《***海角遍传捷报》,内容有《内蒙草原展开大血战》、《海南岛我克文昌敌窜海口》、《晋南三角地带战事频繁敌人东西碰壁》等,报道各地传来的抗敌胜利喜讯,用以鼓舞根据地***民的抗战信心。
1939年“十二月事变”后,黄河日报社撤离壶关芳岱,转移到平顺源头一带,《黄河日报》的报头又改为隶书体,并去掉了“太行版”字样。黄河日报社在芳岱的半年时间,和群众关系相处非常融洽,得到村民的积极支持。尤其是赵树理,在这里如鱼得水,空余时间走家串户,访贫问苦,了解民情***。***今一些上年纪的人,一提起上辈流传下来的有关赵树理、杨献珍、何长工等在此工作、生活的情节时,还是津津有味,话题不断,引以为荣。杨宏伟
初识房岱
初识芳岱,缘于林影秋的一篇博文《昨日黄花》。我喜欢在案头把玩一些小玩意,比如宜兴的泥壶,汝窑的茶杯,还有我自己做的紫檀的裁纸***,黄花梨的印规等等,我尤其喜欢那些陈年的东西,每每见到有点历史沧桑的残陶碎瓷,总是要想点办法,据为己有的。那日无事,便打开电脑,随意浏览,不经意的便看到了林影秋的《昨日黄花》。打动我的不只是她那凄***文字,更有那记录着芳岱沧桑的一张张的照片。锈蚀了的门环,倒塌的院墙,破碎的石板路。几近被垃圾掩埋的房梁上,还隐约可见昔日的精雕细琢,还有那幽幽的铺满了青石板的古巷……所有的这一切,似乎都是曾经相识的,又似乎都是曾经在梦里走过了千百遍的,不由得我便***牵梦绕了……
也是不经意的便成行了今日的房岱之旅,说是旅,是因为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匆匆的不知道这村名的由来,更不知这村子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踏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行走在这幽幽古巷,极目处一幢建在崖上保存尚好的二层小楼悠悠而来。巷子如月,弯弯的。背弯处,随坡就崖地修了七八台阶,崖边矮矮的砖砌花墙与另一侧高大建筑的后墙成就了一条狭长的通道,依旧是青石墁地,坑洼不平的路面被岁月研磨的失去了它原有的性格,人行其间,背高墙而临崖,纵目远眺:杂树七八棵,断井残垣其间,远处有黛山错落,若是在春暖花开季节该是一幅怎样的景色呢?枯黄了的杂草闲花顽强地挤在石缝里,墙根处,虽只是枯黄的一片片,但也只有这枯黄了的一片片才会在春暖花开的时候,给这已然残缺不全的古巷带来***的新意。
<span page1"=""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51, 51, 51);"> - 觉得产品介绍不够清楚?欢迎你提问,第一时间解答您的疑惑 点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