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介绍
-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史记》秦本纪末尾: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蛮廉氏、秦氏①。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②。①终黎氏:《集解》引徐广曰:“《世本》作‘钟离’。”
②赵氏:秦为嬴姓,以赵为氏。上古时,姓氏有别,姓为族号,氏为姓的分支。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一。
《史记》秦本纪 100 页记载: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穆)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穆)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穆)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后也。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注解:造父因善于驾车得到周缪王的宠幸。周缪王获得名叫骥、温骊、骅(huá,华)骝(liú,留)、騄(lù,禄)耳的四匹骏马,驾车到西方巡视,乐而忘返。等到徐偃王作乱时,造父给缪王驾车,兼程驱赶回周朝,日行千里,平定了叛乱。缪王把赵城封给造父,造父族人从此姓赵。自蜚廉生季胜以来经过五代直到造父时,才另外分出来居住在赵城。春秋晋国大夫赵衰(cuī,崔)就是他的后代。恶来革,是蜚廉的儿子,死得早。他有个儿子叫女防。女防生了旁皋,旁皋生了太几,太几生了大骆,大骆生了非子。因为造父受到周王的恩宠,于是非子等人也都冒充姓赵。造父受封赵城,分支是赵氏。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注解:于是孝王说:“从前伯翳为舜帝掌管牲畜,牲畜繁殖很多,所以获得土地的封赐,受赐姓嬴。现在他的后代也给我驯养繁殖马匹,我也分给他土地做附属国吧。”赐给他秦地作为封邑,让他接管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
从《史记》原文可以看出:司马迁说秦始皇先祖是赵氏是有出处的。1、在周穆王时非子没有封地,还没有氏,但造父受封有了封地,可以共用同氏。因为非子祖父太几和造父是同辈(四代),都共祖蛮廉。蛮廉-恶来、季胜、恶来革(遗腹子)-孟增、女防-衡父、旁皋-造父(封赵城,开始姓赵氏)、太几-大骆-非子(后因替周孝王牧马有功受封地秦亭,号秦嬴,是周的附庸国,复续继承嬴姓的祭祀)。2、因为造父受到周王的恩宠,于是非子等人也都冒充姓赵。自称赵氏是为了获得待遇。3、非子受到周孝王封地,就获得了新的氏-秦氏。
但因为非子继承嬴姓的祭祀,所以仍然称嬴姓、秦氏。嬴非子(秦嬴)-秦侯-秦公伯(秦老大)-秦仲-秦庄公兄弟 5 人......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全国。700 年时间没有看到秦嬴后代叫赵某某,和赵虽然都是嬴的分支,是本家亲属关系,但已经是两支-秦、赵,而且非子一族地位高于其他嬴姓分支,嬴非子后代主持嬴姓的祭祀。
嬴政为什么叫赵政?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和其生在赵国,母亲是赵姬有关系,当时为了寻求赵国的保护也叫赵政。司马迁没有解释嬴政为什么叫赵政,但和秦国的历代国君都姓嬴是秦氏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混淆。秦国在嬴非子立国以后已经和当年的赵城造父赵氏是两个不同的氏族。秦和赵本来都是嬴姓,赵氏获得封地早,但秦国立国要比赵国早的多。战国时期的秦国和赵国都是嬴姓族,但是两个不同的氏-秦氏、赵氏。
看到网络上有许多***、学者写的结论,现整理网络上的资料,供热爱秦氏文化研究的人员分享、参考、研究。网络上有学者、***结论。 世人谓曰始皇帝嬴姓赵氏,更不乏饱学名仕,谬列奇谈怪论 。
若始皇帝嬴姓赵氏 , 何谈其先非子受封于秦 。 尔曹欺圣灭智 , 沽名钓誉,不畏天道昭昭乎!首先明确一点, 姓和氏在先秦时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姓严格意义上说是部落名称,表示某人出自某个部落。上古时期,华夏人分为八部,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姓,被称为上古八姓(妊、姜、姬、嬴、妘、姚、妫、姒)。由于当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
知其父,因此,上古八大姓,都从女旁,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母系血缘传下的部落人群,同一个姓则表示这些人是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
举个例子:黄帝姓 姬,轩辕氏;炎帝姓 姜,神农氏。***于蚩尤,他并不姓蚩。实际上,蚩尤本身也是后来人们根据历史的记载和神话给取他的名字而已。 蚩尤实际上姓姜 ,这一点在《蚩尤传》中有所记载,“蚩尤姜姓”也就证明了蚩尤确实是姓姜的,只不过后来蚩尤变成了普遍的说法,大家反而忘记了他这个姓罢了。
三代之前,姓是用于表示祖先和出身,如:夏。夏朝王室 姒姓, 夏后氏。同一姓出身的还有有扈氏、有男
氏、斟 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一共十二个部落。他们构成了夏朝***阶层的核心,以“夏后”为首,所以建立王朝后就以部落名“夏”作为国号,故为 夏氏。
商。商朝王室 好 ( 读作 “ 子 ” ) 姓 , 商氏。《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人出自东夷里,是炎黄部落联盟的一支,商人的祖先契是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吞食了玄鸟(即燕子)蛋而生。《史记·殷本纪》载:“契封于商”,可知“商”是商先祖***早的居住地,国号取于地名,故在灭夏之前 可能为 商氏。
周。周朝王室 姬姓。周人是黄帝的后裔,故为姬姓,也是夏的一支(这里的“夏”指的是夏朝***阶级核心阶层中的一支,非特指夏后氏),以夏为宗,是***在夏故地陕北黄土高原的部落。《诗经·大雅·生民》曰:“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即是说周人的始祖母是姜嫄,始祖为帝喾,高辛氏。姜嫄生其始祖弃(即后稷),后封于有邰。有商一代,周人时常因戎狄侵扰而四处搬家;商朝中期,公刘率族人迁居豳(今陕西旬邑西南),建立城市,发展农业。《后汉书·西羌传》载曰:“及武乙***,犬戎寇边,周古公逾梁山而避于岐下”;《诗经·鲁颂·閟
宫》曰:“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古公亶父时,因为犬戎的逼迫,约在商王武乙时期迁居周原(今陕西岐山),故为在灭商之前 可能为 周氏。
需要注意的是,天子作为天下共主,毫无疑问是八大部落所有姓的宗家, 所以在周朝宗法制确定了天子有姓无氏这一原则之后 , 天子应该称为姬某(而非姬姓周氏),在那之前则可依传统称为某姓某氏。氏在周代以后只适用诸侯,表示出身于八大部落中的哪个部落,而到了西周时期,由于宗法制的完善,宗家和分家划分严苛,等级森严,氏在表示出身诸侯国的时候仅适用于宗家,而***没有获得封地之前是有姓而无氏,或者随宗家的氏。
发现什么问题没?姓,作为部落名,用以标记共同的祖先,表示一个人的血统和出身,世代相传,不可更改,非常稳定。由于一部分人从部落分离出去,迁居其他地方,组成新的部落。为了区别同姓下不同部落,迁出
的部落便有了自己的氏,一个姓可以有很多氏,不同姓也可以由相同的氏。你可以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因而有不同的氏,但只能有一个姓,因为祖先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古人云坐不改姓,就是这个道理。氏则是源于居住地,随着居住地的改变而改变,不是很稳定;某部落有 兄弟两人,分居两地,开枝散叶,其后必然同姓而不同氏 ,
故有某人后裔有若干不同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的情况 ;同样,由于天灾人祸等等各种客观原因,不同时间段会有不同姓的部落迁居***同一地点, 因此会出现同氏不同姓。
补充一点,氏发展到春秋时期便不再局限于居住地了——由于某 氏部落( 注意这里是 “ 氏 ”)在某地长居以后,人口越来越多,***春秋早期,便发展出了以封国、封地、***职、居住地、父辈谥号或名字等,作为氏的标记。由于姓、氏本身是区分***身份的重要标志,姓代表家族,氏则代表自己出身的部落,所以***阶层共姓而不共氏。一般来说,只有******才兼有姓、氏,一般的低级***若无封地,只称姓而无氏,平民则只有名而无姓、氏。
关于这一点,与我国先秦时代类似,欧洲诸国在封建时代同样秉持严格的宗法制度,同一家族内部讲究长幼有序,姓是共有的,氏则一切以是否分封的土地为准,尤其是长期处于封建制度下的德国,***之间不分男女,同样称 氏而不称 姓。举个例子,茜茜公主婚前的称呼是 Prinzessin ElisabethAmalie Eugenie in Bayern,在这里 Bayern(巴伐利亚)即是她的 氏,而她的 姓则是 Wittelsbach(维特尔斯***)。这里面的讲究就在于,
由于茜茜公主的父亲马克西米利安(Maximilian)是“在巴伐利亚的公爵(Herzog in Bayern)。这是由于***巴伐利亚公爵的维特尔斯***家早先分为两支,只有宗家出身的公主能称为“巴伐利亚公主(Prinzessin n von Bayern)”,而茜茜出身的这一支是分家,只能使用降 低 一 格 的 in , 称 为 “ 在 巴 伐 利 亚 的 伊 丽 莎 白 公 主(Prinzessin n in Bayern)”。在这里,Herzogin in Bayern 是她的爵位,表明她从其父,是“在巴伐利亚的女公爵(Herzogin n in Bayern)伊
丽莎白·安玛莉·欧根妮公主”,而不是“巴伐利亚女公爵(Herzogin n von Bayern)伊丽莎白·安玛莉·欧根妮公主。”当然,由于德国混乱的分封制度,如果分不清这其中的头绪,作为女子,称呼她的 姓,即 Prinzessin Elisabeth von Wittelsbach,也是可以的。与欧洲不同的是,我国先秦时代的***男子称 氏不称姓而女子称 姓不称氏。出于 同姓不婚的原则,各诸侯国只跟不同 姓的诸侯之间互相联姻,这就意味着同姓诸侯国的公子不能娶同姓诸侯国的公主(理论上同姓诸侯国都是同一祖先的远房亲戚),只能娶异姓诸侯国的公主。举个例子,秦缪公的女儿文嬴能嫁给晋文公的原因正是由于秦国是 赢姓秦氏而晋国是 姬姓晋氏 ,同理秦国的公子不能娶梁国的公主——原因很简单——因为秦梁同姓,秦国是 赢姓秦氏而梁国是 赢姓梁氏 ,出自周平王封
非子玄孙、秦仲幼子公子康于梁。一般来说,出嫁的公主一般有如下命名规则:丈夫谥号+姓,这是******的称谓,是她们的丈夫以及他们自己死后的正式称呼,一般只有正室才有这个待遇,如文赢、怀嬴等。文姜、哀姜等,则是国人对她们的非正式称呼。史***记录时不称她们丈夫的谥号,其实是一种表示由于她们作为***夫人却不守妇道的暗中谴责;出身国姐妹中的排行(伯(孟)、仲、叔、季)+姓,这也是符合礼法的称呼。这种方法一般用于诸侯娶了同姓不同国的公主,或者娶了同国不同人的两位公主。举个例子,鲁庄公(姬姓鲁氏)与齐国(姜姓齐氏)联姻,娶哀姜时也把哀姜的妹妹叔姜作为媵妾陪嫁娶进了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丈夫谥号+姓这种方法的正式称谓会造成很大的歧义,而且叔姜一直只是作为媵妾陪嫁而不是正室,所以也没资格随丈夫的谥号叫作桓姜。***有资格的是她明媒正娶的姐姐哀姜,但哀姜品行不端不守妇道,犯了大忌,所以也不能称为桓姜而只能称为哀姜。出身国或氏+姓。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娶了来自多个同姓不同国的公主,如樊姬、蔡姬、王姬等。需要指出的是,王姬毫无疑问是来自周室的公主。由于 天子有姓无氏,只能以 王姬命名这样出身的公主, 而
不会出现周姬一说。回到原题。下面,我们来详细来说说秦始皇到底姓甚氏甚。毫无疑问,秦始皇是嬴姓,其始祖为协助大禹治水的贤***费。嬴姓,华夏人上古八部之一,始祖母为女脩,是帝颛顼高阳氏的孙女。《史记·秦本纪》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曰女华。女华生大
费,与禹平水土”。大费生子二,长曰大廉;次曰若木。若木受封于徐,为徐国始祖,赢姓,徐氏(当然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暂且按下不表)。大廉即为后来秦、赵的共同始祖先。大廉生武,武生琪,琪生建,琪生中衍,中有三代世系不明,中衍曾孙曰戎胥轩,戎胥轩生中潏,中潏生飞廉, 飞廉就是秦、赵公市***一代共同祖先了。飞廉生子二人,长子 恶来,幼子 季胜。 ( 记住这两位 , 后面的部分基本都是围绕这两人展开的 )。飞廉善奔跑,恶来力气大,父子三人皆事奉商朝。牧野之战后,周人破殷。《史记·秦本纪》载曰“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飞廉为纣使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飞廉别号),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于霍太山”,说的是牧野之战,周武王杀死恶来,而此时飞廉奉纣王诏正在出使北方,对朝歌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飞廉回国后得知君主已死,国破家亡,就在霍太山建立祭坛,告慰亡灵,并向***的君主汇报自己就职以来开战的工作成果,以及这次出使的所见所闻。这看似奇怪的行为背后,实际上昭示着君辱臣死,飞廉决心本就打算汇报完之后自尽以殉国,却偏生出莫名其妙的一个石棺,里面还有这么一段冠冕堂皇但却压根不合理的铭文——“上天赐你石棺,令你不要参与殷乱,许你荣耀后世子孙。”奇怪的是,人家的儿子都战死沙场了,为父作为柱国,不随君主共赴黄泉,何来荣耀可言。但飞廉叹息许久,还是自尽了,葬在霍太山。周代商后,周人遵照了二王三恪的传统对前代遗民进行安置。周天子封黄帝后裔于祝,封尧之后于蓟,封舜之后于陈;同时册封了夏后裔于杞,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封纣王的叔叔箕子于朝鲜,作为三恪。但这些明显都是对前朝后裔的待遇,显然,飞廉作为商遗臣是享受不了这些待遇的。飞廉死了,但他的子孙可就倒了大霉,原来作为商朝***阶层,瞬间变成了阶下囚黑五类。据《史记·卷五·秦本纪》载:飞廉生恶
来...飞廉复有子曰季胜…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骝、 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
这段话的意思是,彼时恶来已死,所以恶来的后人——儿子女防、孙子旁皋、曾孙太几、玄孙大骆均名声不显,事迹不详。大骆生 非子,非子作为黑五类,被放逐到陇西荒地,为王室养马戍边,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真·弼马
温,以彰先祖之恶。 非子就是秦公室的祖先。飞廉的幼子季胜,由于八面玲珑,识时务地投降了周室,所以逃过一劫。季胜传三世,***其孙造父,成为周王室的司机。后来徐偃王***,造父为周穆王驾车,日驰千里,大破徐偃王,立下大功,于是周缪王将赵城赐给造父,于是, 造父为赵公室的祖先。其次,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世人依旧盛传秦始皇是嬴姓赵氏呢?这还得从造父受封赵城说起。《史记·卷五·秦本纪》载曰:“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造父受封后,得氏赵,所以他的后世子孙即可以 嬴姓赵氏为姓氏, 而恶来
的子孙并未受封 , 一直依附于赵氏 , 于是也以嬴姓赵氏为姓氏 。 需要注意的是 , 造父这一支是正儿八经被封在赵城的 , 是真正的赵氏 , 嬴姓的宗家 , 一般说起来赵人 , 公认的也就是造父这一支 ; 而恶来这一
支只是因为蒙沐圣恩, , 跟着同族远方亲戚混饭吃的远房穷困亲戚而已——实际上,及***造父封赵时,两支早就离共同祖飞廉隔了好几代人了。 若严格说来 , 自旁皋 ( 与造父平辈 ) 起 , 经太几 、 大骆 , ***非子
为止 , 历经三世 , 这一支恶来的子孙其实只是有赢姓而无氏 , 只是嬴姓的分家,所以,在非子之前,恶来这一支自称嬴姓赵氏 ( 史记曰 :以造父之宠 , 皆蒙赵城 , 姓赵氏 。 因为造父受到周王的宠幸 , 于是非
子等人也都冒充姓赵 ) , 在不严格的情况下其实是正确的 , 直到非子受 封为止。
问题到这里似乎告一段落了。问题是,为什么说始皇帝嬴姓赵氏是依然是 不正确的呢?
这还得从 祭祀这件大事说起。《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先秦时代一个国家***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和征战。祭祀,是为祈求祖先保佑,家族人丁兴旺,天亩丰收 。 在讲究嫡庶宗分名分的周朝, 只有宗家才有资格祭祀得姓始祖和得氏始祖, 而分家只能祭祀和自己血统较远的祖先。从这个角度来说:
造父的后裔当时作为赢姓的宗家,自然有***的资格祭祀其得姓始祖大费,以及得氏始祖造父(造父始封赵城,得氏赵);而恶来的子孙由于先祖作恶,又没有正式分封,自然无氏可言,他的后世子孙是不能祭祀这位祖先的,而得姓始祖大费的祭祀权又被作为嬴姓宗家的赵家垄断,他们能祭祀的祖先只有一位,即更早的始祖飞廉。
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恶来的子孙累世依附于远房亲戚,寄人篱下,想必是受尽白眼和屈辱。这一切,直到非子受封为止。《史记·卷五·秦本纪》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闲,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非子是 秦氏的得氏始祖 ,恶来的六世孙。大骆生二子,长子成,幼子即非子。依前言,非子由于上面还有个兄长成,是不能继承家业的(当然,作为世代寄人篱下的穷亲戚,怕是也没有什么家业可继承)。可能是由于世代寄人篱下,受尽白眼,非子辞别家人,独自前往西犬丘居住,准备做出点事情。他擅长养马,周孝王让他在汧河、渭河之间管理马匹。在他的悉心照料下,马匹得以大量繁殖。周孝王听说后非常高兴,便召见了他,打算废大骆的长子、非子的兄长成,让非子做继承人。但成的外祖父西申侯得知了这个消息,向周孝王指出:中潏(即大费的后裔。中衍的玄孙)是西申国先祖骊山之女和戎胥轩的儿子,中潏当初由于亲戚关系,臣服于西周,卫戍西垂(即西犬丘)。现在西申侯又和大骆通婚,西戎方才得以归顺,周室才能稳定地***西戎,暗指成与非子乃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西申侯作为成的外祖父,当然要优先保护与自己有血缘关系这一支(即成)。周孝王于是另外册封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为诸侯国的附庸,做周的附庸国,延续嬴姓的祭祀,号曰秦嬴。
也就是说 , 从非子这一***始 , 恶来的后裔才有了自己的氏 , 非子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秦人的得氏始祖, 后世子孙可以正大光明地祭祀非子而不必从大费开始祭祀了。 。 所以对于秦人来说, , 非子才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祖先 。 需要注意的是 , 《 史记 》 的原文是 “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 , “复续”在这里指的是重新册封, 意思是强调恶来的后裔,自非子开始,可以以赢姓秦氏自称了。此外,非子还获得了一项巨大的权力—— 续嬴氏祀。这个权力非同小可, 标志着嬴姓宗家从赵氏转到了秦氏身上 , 自非子起 , 秦氏成为嬴姓宗家,获得了祭祀自大费起嬴姓列祖的权力。那么为什么天子要指派非子成为赢姓宗家来主持祭祀嬴姓列祖呢?其实说起来就很简单。依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同姓一旦获得封地即可有自己的氏,等于自立门户,可以祭祀自己的得氏始祖,而没有获得封地之前只能祭祀更远一级的祖先。再举个更为复杂的例子,大费有两个儿子,长子大廉,幼子若木,若木被封到徐国,他的子孙在祭祀祖先时要从若木开始祭起而不会追溯到大费,同时徐氏只是赢姓的分家,也无资格继承大费;同理大廉的后裔飞廉时分出恶来(秦)季胜(赵)两支,其中季胜的孙子造父受封于赵,他的后裔在举行祭祀时要从造父开始而不是追溯到飞廉,但作为赢姓宗家,同样要祭祀得姓始祖大费;而非子作为赵氏混饭吃的远房亲戚,是无论如何也没有资格更不能祭祀恶来的(因为恶来没有受封,也没有氏),而由于祭祀得姓始祖大费的权力为作为嬴姓宗家的赵氏垄断,所以只能祭祀更早的祖先飞廉。换句话说,非子作为恶来这一支子孙, 一开始也只是作为赵氏的陪衬存在的——他们 没有自己的氏, , 不是赵氏的分家(因为从飞廉时两家就已经分开了), 不能祭祀和自己关系***近的祖先恶来 。非子受封后,有了自己的封地秦邑,等于此时恶来这一支子孙从此之后也有了自己的氏,即嬴姓秦氏,所以非子的子孙从此便可以名正言顺地祭祀非子而不必追溯到飞廉了。同时,同理后面秦仲的儿子公子康被封到梁,梁公室祭祀时也只是从公子康祭起而不必去追溯到秦仲(当然秦公室还是得祭秦仲)。
***于为什么让非子担任嬴姓新的宗家,这与西周时分封遵循严格的血统原则有关。周初,除了宗室各个姬姓诸侯之外,别的姓能被分封诸侯的并不多,整个西周嬴姓得封成为诸侯的本来就没几个,*** 一个实力还可以的徐氏还不在诸侯范围内,又在更早之前被打回了原型。 非子受封时嬴姓各国已经衰落了 , 面临着绝祀的危险 , 而天子作为各姓共同的宗家, , 任何一个姓的绝祀都会演变巨大的***风险—— 因为如果眼睁睁地看着嬴姓***而坐视不理, , 不仅在有损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还将面临道义上的巨大缺失, , 同时还要面临其他各异姓的猜忌, 乃***长远看来还会威胁到周室自身 ( 同姓不婚 ) ——所以***合理的解释是:眼看嬴姓快要***了,周天子作为宗家又不能放任不管,这才指派秦氏取代赵氏成为嬴姓的宗家,祭祀嬴姓列祖,后来到了秦仲时又分封公子康于梁,这才将嬴姓从绝祀的边缘拉了回来,总算也好对天下有个交代。非子获得这项权利之后,意味着秦氏正式成为嬴姓宗家,垄断了祭祀得姓始祖大费的权力,同时由于封氏,非子也获得了后人将他作为得氏始祖予以祭祀的地位,真可谓是实***名归。
如果嫌上面的回答过于复杂,可以看看这张表格,说明一切问题。回归主题。
结论:
对于赵人来说,他们的姓是嬴姓,他们这一支形成于造父封赵,显然造父才是他们真正的祖先。对于赵人来说,所以“赵”对他们来说更重要,所以他们称嬴姓赵氏,他们也更愿意强调自己是赵氏,周室也以赵人称呼他们;
而对于秦人来说,他们这一支正式形成于非子封秦,非子受封之前严格来说他们其实是没有氏的,而赵氏只是远方亲戚的氏,或者说“赵”对于他们的身份并不重要。非子受封之后他们才有了自己的氏,所以秦人当然更愿意强调自己是赢姓秦氏,而非赵氏,而秦作为正式封地,当然也可以称为秦氏。“秦”对秦人来说更为重要,所以他们称“赢姓秦氏”——也就是说说,虽说秦赵同祖,但秦人真正意义上的得氏祖先是非子,赵人真正意义上的得姓始祖是造父,距离他们共祖飞廉已经很多代人了——如果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氏,何必借用远方亲戚的呢? 所以 , 秦始皇是赢姓秦氏 , 严格说来 , 应该称为秦政 , 而非赵政 。 称为嬴政 , 虽总体来说尚属正确 , 但并不严谨 , 所以符合称呼的条件的只有一个,即秦政。 - 觉得产品介绍不够清楚?欢迎你提问,第一时间解答您的疑惑 点此留言